湖南师范大学首页

教育教学 +

美育课堂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美育课堂 > 正文

《心中的书房》

发布人:人美日期:2022年01月16日 15:27浏览数:

心中的书房


很多人都梦想拥有这样一个空间,可以避开外界的喧嚣,避开俗常的烟火,在卷册满目和书香四溢中,感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明代名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有几有榻,有香有茶,目之所及,都欲清幽”,又道“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狭边书几一,置于中,上设笔砚、香合、熏炉之属,俱小而雅”,可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样的场景,令人心向往之,所以书房既是文人修身养性、求学问道的起点,也是认知自我、寻找自我的归途。往往从这一间小小的书房开始,文人们要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同时也在这翰墨飘香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千古流芳。


书房中的摆设


文人的书房中,书画作品装点着这一别具意趣的文化空间。几案上的笔墨纸砚、瓷瓶香炉,呼应着满室的卷卷藏书,无不透露出主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体现着文化与生活的交融。在这个无处、无物不美的空间里焚香、饮茶、抚琴、书写乃至发呆,都是文人风雅生活中的赏心乐事。“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即便如唐代刘禹锡身居“陋室”又何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故“何陋之有”呢,进而含蓄表现出陋室主人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今人说的书房,古人多用斋、屋、室、轩等来称谓。从书房的命名,往往可以窥见主人的精神追求和内心寄寓。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为书房命名为“阅微草堂”,并亲笔书写匾额。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纪晓岚还专门写过一首诗:“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微言终日阅,就是“阅微”的来由,以表明其阅尽天下藏书,连细微之处也不遗漏的志向。南宋陆游的“老学庵”则是告诫自己要活到老、学到老,“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通过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感受心灵的净化。


纪晓岚“阅微草堂”

“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如此说,你有这样的体会吗?在书籍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得到日积月累的滋养;“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会让人寄情、托兴于笔墨文章,拥有古今之抱负。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只要有书,哪怕独处书房一隅,他的精神世界也是充沛、丰盈的,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变幻,内心都可以波澜不惊。


鲁迅故居


北京阜成门宫门口西三条21号是鲁迅故居,鲁迅在这里居住了两年零三个月。其中有一间面积八平方米的斗室,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灰棚”,并说“这是房子中最便宜的一种”。斗室的北墙上有两扇大玻璃窗,东壁下放着一个三屉桌,是鲁迅精心设计的。他说:“北窗的光上下午没有什么变化”,“开北窗在东壁下的桌子,上午、下午都可以写作、阅读,不至损害目力。其次是可以从窗口眺望后面园子里的景物。”驻足观之,简单而紧凑的陈设中,可以想见油灯下、书桌前,鲁迅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飞虫乱撞”,任思想冲破藩篱,写下《野草》《彷徨》《朝花夕拾》等两百余篇文章。

关于这个书房还有这样一个故事。鲁迅先生因为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而被一些人诬蔑为“学匪”,他故意把书屋称为“绿(lù)林书屋”。“绿林”意为强盗。他以这种诙谐讽刺的方式与敌人针锋相对,以文化批判的精神观照社会。你是否能从中感受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不屈与铁骨呢?


巴金在书房写作


巴金在书房看书


巴金的书房在上海的一座花园洋房中。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与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晚年的巴金腿脚不便,于是将书房设在了一楼走廊改造的“太阳间”。在窗前一台破旧的缝纫机上,他沐浴阳光,思绪从笔端倾泻,写下了对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他用最大的勇气和最真实的文字面对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和责任,给读者们带来一抹春天和煦的阳光,也带来温暖的力量和鼓舞,正如他所说:“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八角楼书桌上的油灯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光下写文章,革命风雷笔下起,五洲四海红旗扬······”这是在井冈山流传至今的歌。1927年,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后,经常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一根灯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根据地的用油十分紧张,按照规定毛泽东一个晚上可以用三根灯芯办公,而他为了节约用油,以身作则,每晚只点一根灯芯读书办公。茅坪的夜,八角楼的灯光总是亮到很晚。在这昏暗的灯光下,《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思想不断涌现。茫茫黑夜,微弱的灯光却划破苍穹,穿越时空,不仅照亮了毛泽东的书房,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奋斗征程和光明前途。在革命斗争中,根据地不断转移,毛泽东的“书房”也随之变化,图书馆、窑洞中、马背上,他在哪里看书,哪里就是他的书房。


“殿春簃”小书斋内景


现代书房一隅


有人说真正的书房在人的心里。它是一种心境、一种对知识的渴望,是胸中沟壑,是所见万物。这样看来,书房就突破了“书”作为物的概念和“房”的空间概念。“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书房以它自身的丰富影响着人的丰富,以自身的安稳引领人内心的安稳,以自身的厚重影响着人才学的深厚。读书,是在读生活、读世界。“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你若读书,风雅自来。而能有一间“躲进小楼成一统,吟诗作画”的书房,便是一生的幸事。心有多大,这书房就有多大。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美】

责编:朱元福

审核:梁蓓蓓

上一条:2022年国家大剧院线上艺术冬令营,开营啦!

下一条:《请进》

【关闭】

请升级您的浏览器,以便我们更好的为您提供服务!

您正在使用 Internet Explorer 的早期版本(IE10以下版本或使用该内核的浏览器)。这意味着在升级浏览器前,您将无法访问此网站。


推荐使用以下浏览器

如果您的电脑已有以下浏览器的最新版本则直接使用该浏览器访问即可。


如果您使用的是360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